現今,在世界國際村的世代,世界大國如美國、英國、德國、中國都知道要讓國家經濟穩固的首要任務就是以貿易來拓展國內有限的收益,然而要拓展國際貿易業務,就必須培養優秀、專業、懂技術、懂外貿的翻譯人員,而一位精通外語的翻譯人員又必須經過十年以上或將近二十年以上的語言能力訓練。
以中國來說,中國早台灣至少二十年前,就已經明白翻譯在國際貿易所佔的重要角色,所以發展了很多的翻譯學系,為的是栽培多種語系的人才,舉凡英文翻譯、日文翻譯、韓文翻譯、法文翻譯、德文翻譯、西班牙文翻譯、俄羅斯翻譯、葡萄牙文翻譯、阿拉伯文翻譯人才等。反之,台灣卻僅僅只有約五、六所的大學有開設翻譯學系,已經可見台灣的經濟水平幾乎已經要追不上中國了,應該要開設的系所,卻因是人文學系而被忽視漠視,盡開設一些沒有用的科系。
在翻譯史中,翻譯也與外交事務有關,無論是從古時代的宗教、文化、經貿等方面,都與翻譯脫不了干係,如何與外國打交道、打好關係、鞏固勢力,翻譯人才的培養與經貿翻譯人員一樣是同等的重要。
總而言之,外語人才並不等於翻譯人才,以字面來論,外語人才就是懂至少一國外語的人才,可以派駐到當地工作或作為代表公司與其溝通或介紹商品、議價等能力,而翻譯人才是精通至少兩種語言的人才,一為本國母語,二為至少一種外語,其有能力將外語充分的理解轉換為母語,並將所理解的事物翻譯成文字或以口述方式讓人能充分理解,而不是瞎子摸象,用猜的。由上述定義,可見懂外語但不見得翻譯能力是相同或是相等的。